岷山之“岷”古音“mu”。昆仑山木也。”郭璞注:“甘木即不死树,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呈现的“昆仑”即现实中的西蜀岷山。也与“昆仑”地望不合,”刘向《列仙传》也记载:“齐人韩终,“昆仑”为上载“天帝都邑”“天庭”、神鸟、侯公、荆人鳖灵死后,帝之下都。授其岷山丹方”,”西汉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称:“中央之极,“昆勒”与“昆仑”同音异写。作有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诗。
![]()
三是岷山出“不死药”。东向立昆仑上。后有都实之佩金虎符。并无派人赴黄河源头进行“昆仑采药”的记载。”“天门”在岷山。唯有岷山。造型也作三层四方形。“皆神化不死”。”东汉高诱注:“寿木,柏灌、”西汉扬雄《蜀王本纪》记载:“李冰以秦时为蜀守,为王采药。前有博望之乘槎,以武都山为“天帝”的“昆仑墟”“仙都”。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·纪传部》记载女仙黄景华“后师韩君,号曰天彭门。”这表明韩终为秦始皇采药炼丹之地在岷山。《礼记·月令》称:“中央土……其帝黄帝。百神之所在……开明北有视肉、
![]()
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称:“有山名曰成都,
![]()
二是岷山居地中央。故曰寿木。成都平原西侧的岷山自然位居“天地之中”。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和羊子山祭坛,观黄帝之宫。遂有汉武帝指认河源“昆仑”。故“成都(山)载天”。汉译写作“穆”“木”“目”等。”所谓“河出昆仑”,”《淮南子·坠形训》亦记载“昆仑”有“不死树”。元朔二年置。皆面向“岷山之首”的“女几山”——今九顶山祭祀。岷山东麓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坛,
古史传说中的“昆仑”地望在西蜀岷山,”《汉书·郊祀志》《后汉书·张衡列传》对此亦有记载。尸体溯流而上,群巫、甘木是食。上载“天庭”太阳神殿;出土的蜀王暨大巫师青铜大立人像,”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也记载:“昆仑之丘,”“不死药”又称“不死树”“寿木”。江亦自昆仑之南。“昆仑”具有以下三大文化特征:
属性特征——载天之山。张三丰赴岷山东麓绵竹一带和大邑鹤鸣山访仙采药。珠树、昔韩众于上得仙”“景华,历史上又称“成都江”,故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记载张骞“穷河源”寻找“昆仑”而不得,上为天井。忽复更生”,”《淮南子·坠形篇》谓:“建木在都广,实为河出“昆仑”之北。清嘉庆《绵竹县志》记载:“韩真君名众,”皆以“昆仑”居地之中央。战国《礼记·曲礼》称:“地中央曰昆仑。言其上曰戴,自昆仑东绝两恒山……黄帝、”晋郭璞注《山海经》释“帝之下都”为:“天帝都邑之在下者。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记载:“(昆仑)有开明兽守之……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,杜羽、文玉树、既于史无征,服而得仙”。素女所出也。遂得仙也。文献记载中秦始皇亦是派韩终赴岷山采药,洪武二十七年春,又与载通用。河自昆仑之北,入天门。立于三层四方形基座上。上成为“天帝都邑”“天庭”所在,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记载:“海内昆仑之虚,有都广之野……盖天地之中,曰女几之山。即因岷山又称“成都山”得名。现实中符合条件的大山,天之南门。”
由上可见,以报知己之遇。号曰天柱。《山海经》等书以“西王母”居“昆仑”,
传说中“昆仑”三层四方形、古蜀人视岷山为承载“天庭”的“昆仑”,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称:“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。皆云在昆仑之北……按其发源,”西汉《河图括地象》亦称:“昆仑者,也以武都山为“天”所在。
由上所述,秦始皇派人赴黄河源头“采药昆仑”缺乏依据。众帝所自上下……盖天地之中也。起见蜀望帝。”“开明兽”为春秋战国时期建都成都的古蜀国王族开明氏的神祇,
生态特征——出不死药。也反映居“地中央”的“昆仑”即居“天地之中”的“都广之野”成都平原西侧的岷山。鱼凫三代蜀王“各数百岁”,考古发现可为文献记载提供佐证。苏东坡《蜜酒歌》称在武都山修道的西蜀道士杨嗣昌发明蜜酒为:“天教酿酒醉先生”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·异部》称:“戴,生长“不死药”的仙山。”“天井”又称“东井”,”之后,
“昆仑”的文化特征
“昆仑”的文化特征是“昆仑”地望指向的核心要素。晋道士张盖翕精思于岷山石室中,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一》引《昆仑说》称:“三成为昆仑丘。三星堆遗址祭祀坑考古发现表明,是为太帝之居。曾为秦始皇采药饵炼丹于秦中山。失国后率民众归隐岷山,其言不一,不死树。我认为“昆仑”地望不在黄河源头而在西蜀岷山。也就是“成都”,”这反映岷山生长着“不死药”。王勃《益州武都山净惠寺碑》称武都山为“天帝遗墟”“仙都福地”,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文物反映其主要祭祀对象为“天”,“至汶山下,上载“天庭”。明末徐霞客《溯江记源》亦称:“溯其源者,仙人所居止也。“岷山”意即“天山”。
【学术争鸣】
作者:徐学书(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)
人们围绕“昆仑石刻”展开热烈讨论,昆仑之山三级……上曰层城,史称青城山为“岷山南首”,李白青年时代曾隐居“岷山东阳”数年寻仙问道,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秦始皇:“使韩终、谓汶山为天彭阙,”“昆仑”为“三成”之山,得此方也”。出现在黄河源头区的“昆仑采药”石刻,华,寿木之华。神以建福,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称:“西南黑水之间,”可见“昆仑”为承载“天帝都邑”“天庭”的仙山。又作终,《旧五代史》《蜀梼杌》记载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元年(925年)游青城山住上清宫,《晋书·天文志》称:“南方东井八星,”“灵寿实华”即“食其实者不死”的“昆仑山木”“寿木”。已复生,地之中也。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记载:“昆仑之虚……有开明兽守之,“天彭门”即“天门”。”晋郭璞《足本山海经图赞》称:“昆仑……嵥然中峙,与关于“昆仑”“都广之野”的传说记载一致。西汉焦赣《易林·比》称:“登昆仑,陈雪)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18日 08版)
[ 责编:孙宗鹤 ]区位特征——居地中央。”“汶山”即岷山,昆仑之虚,天神(太阳神)、言其下曰载也。”“都广之野”即今成都平原,由天庭、”“都广”又作“广都”,按此,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。扬雄《蜀王本纪》记载古蜀国蚕丛、《五国故事》记为:“幸青城,明确“昆仑”地望对认识“采药昆仑”石刻具有重要价值。终自服之,
一是岷山“载天”。”周代《穆天子传》记载:“天子升于昆仑,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称:“河水出(昆仑)东北隅,以行其北……即西而北,”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称:“有不死之国,既而入蜀炼丹”,
(稿件统筹:光明日报记者 王笑妃、流经青城山下的岷江段,与古蜀人具有渊源关系的藏羌彝诸民族,也就是康熙《几暇格物编·江源》中称为“真昆仑”的岷江源头“科尔坤山”,皆人面,”杨慎《山海经补注》考证:“黑水广都,《河图括地象》称:“岷山之精上为井络,
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称:“岷山之首,“昆仑”地望与“昆仑石刻”真伪密切关联,
明朝初年蜀王朱椿《与全弌老仙书》记载,求长生之药持献左右,可见张三丰以岷山为生长“长生之药”的“天国之山”。正是作三层四方形、正如著名前辈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早年得出的“昆仑……舍岷山莫属”结论那样,成都市北郊羊子山西周至春秋时期古蜀国夯土祭坛,战国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称:“菜之美者,”“女几山”在唐代称“武都山”“绵竹山”(今称“九顶山”)。入禹所导积石山。先秦至汉代岷山“冉駹”古国为今日岷山羌族本土先民,称“天国”“天神”为“mu”,
“昆仑”在西蜀岷山
按照上述“昆仑”文化特征,草木所聚。实也。今之成都也。应劭《风俗通》亦记载:“鳖令至岷山下,省称“都江”,在西北,“昆仑”不在河源,是实为帝之下都。又引《真诰》记载“广汉郡绵竹县东九里有山,至成都山上清宫”,神兽和奇花异果等构成的天国神界,疑为伪刻。神树、《云笈七签·金丹部》记载“有岷山丹法,一名天庭,(蜀)郡西三十里,”《列子》《庄子·至乐》同其说。《蜀中广记·神仙记第一》记载“秦韩仲为祖龙采药使者,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记载:“广都县,载天。兹行必欲造玄真之境,后土之所司者。被蜀王望帝用为相。帝以会昌,食其实者不死,反映至北宋时岷山仍有“成都山”之名。位于“地中央”、”李白的诗亦反映岷山即“载天”的“昆仑”“成都山”。方八百里……百神之所在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记载:“都广之野……灵寿实华,梳理古史传说记载,羌族巫师“释比”经典称天神栖居在最高神山“尕尔昆勒”,得韩终所授岷山丹,“开明兽”“东向立昆仑上”,“戴天山”即“载天山”,